练太极拳要遵守的二十八原则 对吴式太极拳单鞭的马步是否双重的一点粗浅看法

平时一些习练者或爱好者在一起讨论陈式、杨式、孙式或武式等各家时 , 经常谈论一个话题:以上几式套路中的单鞭全是弓箭步(弓蹬步) , 唯独吴式太极拳中的单鞭一式是马步 。 不少人说此式是双重 , 不符合太极拳关于虚实的要求 。 也有人认为这是吴式太极拳独有的一个突出特点 。 究竟应如何看待?是对?是错?是双重还是虚实分明的更高境界?我想结合我几十年来的练拳经验和体会以及对“太极轻重浮沉解”歌诀的学习认识 , 谈一点粗浅看法 。
一、吴式太极拳单鞭式的技术特点
吴式单鞭练法接揽雀尾式 , 右掌变钩 , 右腕松力 , 右掌五指指尖松拢变成虚钩 , 右腕向前上凸起 , 钩尖向下松垂 , 视线移至右腕 。 左脚向左方撤移 , 脚尖虚着地 , 中心仍在右脚 , 视线与意念均在右腕 , 左掌平捋 , 左掌以食指引导由右腕下向前方舒伸 , 再逐渐向左走外上弧形移动 , 左掌心与眼相平 , 视线随左掌食指尖移动 , 左掌移至两脚正中时 , 左脚跟往内微收落平 , 腰部松垂 , 重心渐分落于两腿 , 曲膝成马步式 , 左掌以小指引导掌心逐渐外翻转至左脚尖前的外上方为止 。 掌心朝外 , 指尖朝上 , 腕与肩平 , 右脚跟微外展 , 两脚尖朝正前方 , 视线通过左掌食指尖水平向远方看 , 意在掌心 。
单鞭动作要领右掌变钩后 , 腕部要伸展到原掌心外 , 左掌动时也要先达到掌心与右腕平 , 目的是把原部位的意念接到新动的部位上 , 这是意念变化的细微之处 。
根据以上吴式太极拳单鞭式的练法 , 按照我的体会和经验谈点认识和想法 。
首先 , 单鞭式在外形上看 , 右手在右外前方 , 手型是虚钩;左手在左外前方 , 手型是竖掌 。 眼神通过左食指尖水平向远方看 , 双腿下蹲屈膝成马步式 , 两脚尖略有些外撇 , 头部中正有向上虚顶之意 , 松肩沉肘、涵胸、拔背、裹裆、敛臀 , 微微有气往下沉之意、中正安舒、轻灵和顺 , 有八面支撑和八面转换之气势 , 可称为中定式 , 非常稳定、平衡 , 毫无重滞之呆板 , 此能说是双重之病吗?
其次 , 分析单鞭式的各部分动作的内涵及效果 。 右手向右前方抓出虚钩 , 右手外劳宫为意念点向外出 , 形成和右腿、右胯在右腰的带动下微微向下沉气 , 上为虚 , 下为实 , 有对拉拔长之势;左手用竖掌 , 眼神通过左掌食指尖水平向远方看 , 意有向左上左外挤按之混合的内劲 。 左腿左胯在左腰的带动下 , 微微左转至沉气合身(内合 , 俗称“合住劲”) , 同样上为虚 , 下为实 , 形成左、右同侧的外三合(手与足、肘与膝、肩与胯) , 头部似有意虚虚上顶成虚领顶劲(顶头悬) , 腰臀部意气微微下送沉气 , 尾闾用意向前钩鼻尖使小腹内收略有上翻之意成气沉丹田之势 , 符合拳诀“抽坎补离、坎离颠倒 , 靠山势、气水空 , 十趾抓地、去浊而清、上如浮云、下如流水”的中定式 , 即离虚 , 又称双沉式 。
二、以“太极拳轻重浮沉解”歌诀的内涵谈吴式太极拳单鞭式的技术特点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