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拳平衡动作的修炼 张联恩先生论太极拳拳法腰裆的折叠( 二 )


第一,加强基本功锻炼,提高肢体柔韧程度和腿部功能 。 拳谚说:“练拳不练腿,如同冒失鬼 。 ”因此,首先要加强踝部和腿部锻炼 。 如压腿(正压腿、侧压腿、斜压腿、后压腿、弓步压腿、仆步压腿)、踢腿(正踢腿、斜踢腿、后踢腿)、扳腿(正扳腿、侧扳腿、后扳腿)、外摆腿、里合腿、蹬腿、弹腿、控腿(前控腿、侧控腿)、拍脚以及劈腿等 。 但应因人制宜,不可强求一致 。 通过这些腿功练习,拉长髋关节周围的韧带、肌腱和肌肉的伸展性,提高下肢及髋关节为轴心的运动幅度和蹬踢力量;增强大腿有关肌群和韧带的柔韧性,提高腿的灵活性;加强膝部股四头肌的柔韧性,提高腿的举控高度和摆动能力 。 在此基础上,循序渐进,先练单式,然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。 对难度较大的,要打“攻坚战” 。 几十遍、甚至上百遍的反复演练 。 久而久之,腿部力量和支撑平衡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。
第二,一切动作要稳健 。 首先,思想入静,全神贯注,周身放松 。 小腹微收,内气下沉 。 做到上虚下实 。 其次,独立支撑前必须将身体重心移至支撑腿 。 待支撑腿控制好重心并下盘稳固及分清虚实后,再将另一支腿提起 。 其三,支撑腿要微屈站立(探海平衡除外),5趾抓地,全脚踏实 。 使劲力直冲脚底 。 像脚下生根一样牢固 。 膝关节不可僵挺 。 支撑脚也不可掀掌、拔跟,减少支撑面 。 否则,便会“翻蹄亮掌,一辈子不长” 。 其四,提膝、蹬(分)脚一定要缓慢、匀速 。 缓起慢落,不可猛提、猛蹬、猛落 。 蹬(分)脚的高低,应以各人的功力和体质不同而定 。 其五,初学者可采用附加支撑办法,然后逐步做到收脚不落地 。
第三,身体各部位要协调一致 。 这里应特别注意3点:①支撑脚的方向方位一定要适度 。 太极拳脚是根 。 脚的方向方位极为重要 。 平衡动作中支撑脚一般应微微外撇,以不超过30°为宜 。 个别人外撇甚至会达60°(如《32式太极剑》中的独立反刺) 。 决不可过于僵直 。 髋关节松沉,敛臀收胯 。 否则,不仅会感到劲力不顺,影响提膝独立的轻灵、稳定,而且将造成另一支脚技击方向不准确的错位现象 。 ②提膝、蹬(分)脚要与上肢动作一起进行,同起同落 。 平衡动作中,在提膝、蹬(分)脚的同时,一般都伴随有上肢的分掌或撑掌,这是太极拳“立圆”运动中“有上则有下,有前则有后,有左则有右”原则的具体表现 。 这些对撑或对拉拔长,控制了惯性,均衡了劲力,使得周身上下相应,前后相对,左右相承,既保证了身体的平衡,又显得姿势舒展大方,增加了观赏和美学价值 。 太极拳的右左蹬脚、左右分脚和独立撑掌,以及太极剑中,凡剑身斜向下方,则剑指斜向上方 。 凡剑身基本持平,则剑指也保持水平等一些上肢动作,其道理和作用都在于此 。 切忌顾此失彼或此急彼缓 。 ③要随势转腰顺肩 。 腰、胯、肩3者有着呼应连承关系 。 特别是肩与胯合是太极拳基本要求“外三合”之一 。 因此,凡转身处,腰、胯、肩都应同时转动,并带动四肢朝着一个方向运作、使劲,齐进齐出 。 这样,全身上下一起转动,不仅自然灵活,重心稳定,也便于内劲通过转腰顺利地到达四肢末梢 。 切不可四肢与腰、胯、肩分离,各走各的劲 。
第四,立身中正 。 这是提高平衡能力,实现各种技法的前提 。 太极拳讲究“横平竖直” 。 竖直就是身体处处中正 。 横平就是两肩平、腰圈平、两胯平 。 二者既相互矛盾,又互为其根,相需相用 。 也就是说,有“横平”才能有“竖直”,反之,也只有身体竖直,才会使身体“横平” 。 两者都是为了立身中正这个目标 。 因此,演练时要认真做到顶头竖项,下颏内收;两肩平、腰圈平、两胯平;从头顶百会穴到脚心上下垂直对正;拳架高低一致,不要起起伏伏,更不能低头弯腰 。 拳谚“低头猫腰,不高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。

推荐阅读